下令摧毀外國船隻江戶末期的外交政策旨在維持“國家孤立”
下令摧毀外國船隻
江戶時代後半期,外國船隻數量不斷增加,幕府於1825年頒布了「驅逐外國船隻令」。該命令下令驅逐所有接近日本海岸的外國船隻,但這導致了各種事件。這次,我們就以簡單易懂的方式來解釋《外國船舶摧毀令》的來龍去脈和內容。
江戶幕府的“隔離”
在發布摧毀外國船隻的命令時,江戶幕府正在實施限制與外國外交和貿易的「國家孤立」政策。江戶幕府剛開國時,與中國(明朝)、朝鮮、東南亞、歐洲等國外進行貿易往來,就連德川家康也默許了基督教。這是因為西班牙、葡萄牙等天主教國家將貿易與基督教傳教工作結合起來,重視與這些國家的貿易。
另一方面,德川家康深化了與荷蘭等新教國家的貿易和關係,這並不涉及基督教傳教工作。 1609年,基督教徒岡本大八詐騙基督教領主有馬春信的錢財,發生了「岡本大八事件」。對此,幕府於 1612 年 3 月 21 日發布了禁止基督教的命令。此後歷代幕府將軍都頒布了基督教禁令,基督教受到鎮壓。
此外,1637年10月至1638年2月還發生了「島原之亂」。 1639年,幕府感受到基督教叛亂的威脅更加嚴重,頒布了“第五次隔離令”,禁止葡萄牙船隻抵達,並規定了對基督徒的處罰,建立了“全國隔離”制度。
然而,幕府其實並沒有完全閉關鎖國。長崎、對馬、薩摩、松前(蝦夷)4個海外入境口岸繼續破例開放,荷蘭、中國、韓國、琉球王國、蝦夷口岸繼續破例開放(北海道全島、薩哈林島)與千島群島的阿伊努人以及透過阿伊努人與俄羅斯阿穆爾河下游的居民進行貿易。
外輪來訪及《外輪操作令》
日本長期處於閉關鎖國狀態,但18世紀後期,俄羅斯、法國、英國、美國等國的船隻開始訪問日本,尋求外交和貿易。 1739年,白令第二次遠徵的一艘船從俄羅斯抵達仙台台和房總半島,1778年,商人奧奇耶登抵達根室市,各種各樣的船隻正在出海,包括在野塚地圖上登陸尋找。
為了應對日益增多的外國船隻漂流的情況,幕府於 1791 年 9 月頒布了《外國船隻處理條例》。 《外國船舶處理條例》規定,一旦發現外國船舶,立即派遣文士或知情者前往檢查,並向幕府詢問是否應予以保護並送往長崎。
對於拒絕接受檢查或不聽指揮的外國船舶,他們只能“毀船毀人”,要么截殺,要么抓捕船員。此外,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大砲(大砲)或火箭也是「酌情」的。
外國船舶的麻煩 ① 拉克斯曼來訪
1792年,即《外國船舶處理令》頒布的隔年,軍人亞當·拉克斯曼作為俄羅斯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特使來到日本。拉克斯曼派遣伊勢國(三重縣)的船夫小田裕大黑屋前往日本,向幕府請求貿易。
然而,由於該國的孤立,幕府拒絕了這兩項提議。不過,幕府給了拉克斯曼一個入境口岸(進入長崎的許可),並允許他在長崎進行貿易談判。此時的郎朱是鬆平貞信。對於俄羅斯,他似乎認為除了開放國家別無選擇,但拉克斯曼不顧長崎回到了俄羅斯。
外國船隻的麻煩 ② 尼古拉·雷扎諾夫和“文化俄羅斯入侵”
關於俄羅斯,1804年9月,尼古拉·雷扎諾夫作為俄羅斯帝國外交使節訪問長崎,轉交了亞歷山大一世的親信,並請求俄羅斯與日本進行貿易。外交使團前來接替拉克斯曼,但幕府方面拒絕了這項請求。
拉克斯曼抵達日本約10年後,鬆平定信下台,幕府進入水野忠國時代。談判對手已換成土井俊篤,而對日本軍事實力過度自信的土居俊俊讓雷扎諾夫久等,拒絕了他的要求,甚至收回了承諾。最終,雷札諾夫於1805年返回堪察加半島,但他似乎對日方的這種無情回應感到相當憤怒。
隨後,雷扎諾夫命令部下赫沃斯托夫襲擊薩哈林島和日本北部的其他據點。於是,文化3、4年(1806年~1807年),發生了所謂“文化俄侵”,日本與俄羅斯在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戰。
幕府因文化入侵而輸給了俄國。特別是俄日軍在擇捉島中心的沙納發生衝突,但該島被俄砲火和海軍炮火擊潰,徹底被摧毀。日軍被迫放棄沙納,幕府大廳被俄國士兵洗劫燒毀。函館縣令的下屬戶田又泰佑在過程中自殺。這次失敗導致幕府受到國內外的嚴厲批評。
下令摧毀俄羅斯船隻
文化俄國入侵後,幕府於文化 4 年(1807 年)末頒布了「驅逐俄國船隻令」。事實上,1806年,為了因應外國船隻數量的增加,幕府頒布了《文化無薪水條例》,允許為訪問日本的外國船隻提供燃料、水和食物。此次銷售僅限於航行所需的物資。然而,由於俄羅斯入侵Bunka的影響,Bunka的柴火和供水條例在僅僅一年多後就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頒布了一項法律,命令驅逐俄羅斯船隻,並禁止那些接近的船隻「被俘虜或被遺棄。
事實上,文化沙俄入侵後,幕府內外都出現了開放國家的呼聲。除了荷蘭學者大月元卓和杉田元白之外,劃定界線的鬆平定信也被徵求意見,並提交了四份書面意見。他提出,如果日本展示其軍事實力並且俄羅斯道歉,那麼作為一種仁慈和寬大的措施,將允許貿易。不過,考慮到俄羅斯威脅稱,如果不允許貿易,俄羅斯將發動大規模襲擊,他也認為「授予貿易許可可能很困難」。
儘管有這些意見,幕府還是決定下令摧毀俄羅斯船隻,以維持該國的孤立。
外國船隻的麻煩③ 這次是英國!輝騰事件
針對幕府的強硬閉關立場,1808年8月,發生了英國輝騰冒充荷蘭侵入長崎港的「輝騰事件」。當時,英國與法國正在進行拿破崙戰爭,這場戰爭是法國大革命戰爭的延續。荷蘭曾受法國和拿破崙的統治。為此,英國接二連三地扣押荷蘭船隻,企圖奪取荷蘭在東亞的貿易區。
當輝騰懸掛荷蘭國旗進入港口時,荷蘭貿易人員試圖登船迎接他們,並記住這是一艘荷蘭船。然而,輝騰號是一艘英國船。交易人員被抓獲並被扣為人質。此外,輝騰也向幕府請求水、食物、柴火等。
長崎縣令鬆平泰秀試圖營救人質,但失敗了。他下令負責守衛海灣的佐賀藩和福岡藩扣押或燒毀輝騰,但由於人手不足而未能做到。最終,人質獲救,而輝騰卻毫髮無傷,鬆平康秀覺得自己有責任,自殺了。此後,對長崎的安全系統進行了審查,並透過在市郊增建台場和建立緊急系統來加強其海岸防禦。
觸發摧毀外國船隻命令的大津濱事件和寶島事件①
更多外國船隻將陸續抵達。 1818年,英國「兄弟號」船和1822年英國捕鯨船「薩拉森號」曾造訪浦賀。 1824年,12名英國人在常陸大津海灘(茨城縣北茨城市大津町)登陸。看來他們是為了尋找物資而行動,幕府逮捕了12人,但在給了他們物資後又釋放了他們。外國人來到江戶城附近,震驚了幕府。此外,幕府此時的反應也被批評為軟弱。
同年8月8日,一艘英國捕鯨船訪問了薩摩寶島(鹿兒島縣鹿兒島市和泉町)。發生了因水手試圖偷牛而造成的損失,以及派往該島的官員在槍戰中射殺一名英國男子並迫使英國船隻開走的事件(金銀島事件)。外國船隻造成人員傷亡。
這兩起事件對幕府影響巨大,幕府內部多次討論針對外國船隻的措施。當時,徵求了儒家學者兼大學校長林正西、石谷大梅助、羽田正義、會計官遠山景信、官長官立野克教、江戶鎮官增井雅則等人的意見。其中,遠山景信、筒井正則曾任長崎縣令,擁有豐富的外交經驗。
下令摧毀外國船隻②強行“摧毀”
討論的結果是,1825年2月,幕府發布了《驅逐外國船舶令》。內容相當強烈,呼籲以無差別砲擊等方式摧毀接近日本海岸的外國船隻。 《驅散外國船舶令》也被稱為《市政處置令》,但正文指出「我們應盡力不加思索(不加思索)地處置外國船舶,並採取措施避免失去計劃(=機會)。」因為它說。無論是漂流船還是旨在遣返遇難者的船,你都應該毫不猶豫地擊落它們。
而且,不僅是生利須(=英國),所有南方和西方國家都是基督教國家,所以從現在開始,如果你在任何海邊村莊看到外國船隻登船,我告訴人們,你必須在場。它。如果他們逃跑了,你不必追他們,但如果他們上岸,你可以抓住他們並殺死他們。
當然,這個摧毀外國船隻的命令並不適用於貿易國家。他們說中國、北韓和琉球王國沒有問題,因為他們可以“尊貴”,但他們說荷蘭船隻即使犯了錯誤,也“無可指責”。
驅逐洋船令③莫里森事件暴露幕府軟弱
美國船隻「莫里森號」是這筆外國船隻驅逐令的受害者。莫里森號是一艘手無寸鐵的商船,來到浦賀海岸營救七名日本罹難者並開放貿易以換取釋放他們。幕府的砲兵誤認為這是一艘英國船隻並向其開火。放棄後,莫里森號接下來訪問了薩摩國(鹿兒島縣)的鹿兒島灣,但雖然得到了補給,但也在這裡遭到砲擊而撤退。
幕府因砲擊民用商船而受到批評。而且,這次向莫里森號發射的砲彈根本沒有到達該艦,揭露了江戶幕府軍事力量的弱點。
高野崔榮、渡邊花山等荷蘭學者得知此事後,對幕府進行了批評。作為回應,幕府在 1839 年的「萬社悟空」時期鎮壓了荷蘭學者。
鴉片戰爭期間,廢除了摧毀外國船隻的命令,並實施了天保柴火和供水命令。
同時,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清)被英國打敗。為此,幕府日益意識到危機,強化了國防政策。
此外,1842年6月,幕府收到消息稱“英國似乎正在向日本請求貿易,但如果日本以不公平的方式拒絕這一請求,他們將發動戰爭。”
根據這項訊息,江戶幕府廢除了摧毀外國船隻的命令。同年7月,對遇險外國船隻頒布《天保柴水令》,給予其燃料、水、食物等,迫使其離開。
正文稱其頒布的原因是“施行仁政的思想”,但不言而喻,幕府意識到了與其他國家的軍事實力差距,為了避免戰爭而頒布了它。但如果外國船隻試圖打架或反駁,則命令立即將其擊落並視情況處理。此外,幕府也加強了全國海防,同時吸收了西洋砲術等西洋技術。為外國船舶做好準備。
此外,直到1853年佩里到來之前,曾多次嘗試恢復摧毀外國船隻的命令,但都沒有實現,幕府最終將方向轉向了開放國家。
- 作家栗本直子(作家)我是前旅遊業雜誌記者。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無論是日本歷史還是世界史。我通常很喜歡參觀寺廟和神社,特別是神社,經常以歷史人物為主題進行「聖地參拜」。我最喜歡的武將是石田三成,我最喜歡的城堡是熊本城,我最喜歡的城堡遺址是萩城。當我看到戰鬥城堡的廢墟和城堡廢墟的石牆時,我的心在顫動。